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事动态

深化教师评价改革 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

发布日期: 2022-07-09   点击数:次   作者:   

学校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立足新时代教师发展要求,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牵引,从政治引领、师德师风、制度保障、教师发展等方面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总量稳步增长,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以“政治引领”为魂,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一是严把政治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明确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师风要求,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二是坚持党管人才,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所有涉及教师评价政策文件或办法的重大调整,均广泛征求专家和教师意见,经党委常委会审定通过后实施。基层党委(党总支)全面参与职称申报组织、资格审查、思想政治表现及师德师风鉴定、评审组织等各环节,完善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体系,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三是坚持第一标准,提升教师师德素养。落实新入职教师“三谈三审”制度,对新入职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品德学风综合审查和把关,严格做好新进教师人事档案审核工作,做到“凡进必审”,从源头把好教师入口关。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将教师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把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表现作为教师选聘、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等评聘和考核各环节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警示教育,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违反师德师风典型案例的通报,汲取教训,总结反思,筑牢“师德有禁区、底线不能触”的思想防线,引导全校教师明底线、知敬畏、守规矩。

二、以“制度创新”为基,提振干事创业热情

(一)因时因势制宜,健全分类分层评价标准。

积极开展人员分类管理的改革探索,对全校教职工岗位进行分类设置和分类管理,实现多通道职业发展。学校第三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中,将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又分为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科研为主型岗位和科研推广型岗位等四种类型。为各类人员提供不同职业发展通道,使教职工明确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实现教职工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过渡。

(二)创新用人育人机制,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一是深化校院两级人事管理改革,赋予学院自主设置岗位权、三级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聘任权和预聘制教师选聘权;将“十四五”期间教师选聘计划一次性下达,将教师选聘和招收全职博士后打通进行。实质运行“科研特区”的用人模式;对学科群采用更加灵活地用人机制,赋予学科群更多的用人自主权,学科群可根据工作需要,自定标准,自主聘任。十八大以来,累计选聘1274名优秀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从50.8%提高到67.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50.8%提高到72.7%,有力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二是破除岗位“终身制”,以教师综合业绩和师德师风表现等为依据,对教师岗位实行述聘上岗,部分业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经综合评价直聘高一级岗位等级,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低聘或转岗。三是进一步规范非事业编制人员管理,在满足学校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的同时,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四是共享社会优秀人才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出台实施外聘教师管理办法,聘用兼职(客座)教授等外聘教师475人开展本科生实践教学、合作指导研究生、指导学科建设等工作。

(三)推进薪酬养老制度改革,提高教师获得感。

一是坚决破除“五唯”。发挥绩效工资激励导向作用,不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不将人才称号与薪酬待遇简单挂钩,制定《教学奖励办法》《科技奖励办法》《推广奖励办法》,建立符合发展实际的绩效奖励机制,重点鼓励产出对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成果,重点支持原始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标志性成果。二是突出质量要求。设立了办学核心指标完成情况的奖励,增设教学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奖励、科技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奖励、人才核心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奖励,切实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二级单位工作主动性。三是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四是平稳推进职工养老和社会保险服务。制定并实施在职职工养老补贴方案,确保在职职工参保后的工资待遇,高质量完成退休人员社保卡激活、养老金核发、养老自助认证等工作,保障职工养老待遇。

三、以“教师发展”为要 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一)建设教师发展平台,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一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办学“管办评”分离要求,优化机构设置,在原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的基础上,整合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教育教学评估工作职能成立教学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专业发展机制。二是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从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授课水平等方面,开展教学水平评价及教学能力考核工作,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必须条件,及时将教学能力的认定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院及相关部门,用于教师持续教学改进和相关教师管理评价的事实依据;通过政策引导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参与国家交流合作等。三是全方位营造良好环境。妥善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妥善为引进人才配偶解决工作及子女入托入学;举办青年教师举办学术沙龙、后稷大讲堂,积极搭建青年人才学术交流平台。

(二)优化教师服务新体系,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一是深化教师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校领导牵头包抓工作机制和“一院一策”工作机制,以林学、机电、信息、理学、马克思主义及语言文化学院为重点,明确校领导牵头包抓,制定了促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一院一策”实施方案,并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二是实行青年副教授、青年教授聘任制度,并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费,促使一批业绩突出、潜力巨大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实行以质量和产出为导向的灵活岗位聘用机制。制定或修订教师岗位人员延退补充规定、教师二、三级岗位直聘条件,既缓解部分单位专家短缺,又让有高产出的教师继续工作,持续产出大成果。

(三)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培育事业发展生力军。

一是坚持实施“入职套餐”式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工集中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部署以及学校“西农模式”农业科技推广的探索和实践、学校馆藏图书借阅和电子文献的使用,掌握学生工作基本技能等,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二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保障教师职业发展。为每位新入职教师配备1名导师,开展为期1年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帮扶与指导,使青年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要求和标准,助力新进青年教师尽快融入教学和科研团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实施教师学术休假制度。让教师带薪但不承担教学任务,集中精力著书立说、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完成科研项目等,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学术创造力;十八大以来,共有47人参加学术休假。四是鼓励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制度实施以来,先后有30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12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质量。

四、以“质量导向”为本 激发教师创新创业活力

(一)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一是加大本科教育教学业绩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将人才培养效果、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课程建设水平等作为教师的考核指标,多维度评价教师工作实绩,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明确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最低课时要求,并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教学工作量作为其岗位聘任的必要条件和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等的重要依据。三是把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指标,建立学生、学院(部、所)、学校三个维度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实施“金牌教师”评选与奖励,设立立德树人四个奖项。近3年24人因获评学校“金牌教师”、荣获讲课比赛一等奖等教学业绩直评高一级职称,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二)改进科研学术评价,畅通教师发展通道。

一是实施分类评价。依据工作性质制定教师各类型、各岗位基本职责,各学院(系)结合实际细化岗位职责要求。同时根据教师所在岗位,突出学科差异性,明确评价重点和路径,设置12个职称类别,分系列、类别制定各有侧重的职称评价标准。二是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工作业绩和学术成果突出,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可突破任职年限、学历等资历限制,通过绿色通道申报职称,鼓励教师原始创新。三是实施“标志性成果”制度,将申报人的成果送校外同行评价,有别于代表作评价,同行专家不对是否达到申报职称要求进行评价,而是对成果是否对国内外学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否有重大理论突破或创新、是否会产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或技术研发是否有重大突破、整体技术达到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技术应用到全国或国外的推广范围等进行评价,获同行专家高度认可的参加学校评审。四是试点探索团队评价,出台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办法;支持科研团队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集中开展科技攻关。

(三)强化社会服务评价,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一是单独制定符合推广教师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审标准,重点考察其典型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种推广面积及经济社会效益等;设置推广业绩综合考评环节,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汇报、服务对象评价等,综合考察教师推广工作贡献。二是增加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评价指标,将科技成果转让,审定动植物新品种新兽药新农药新肥料,制定国家(行业)规程(标准),解决工程、装备、制造、工艺等重大技术问题等,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指标;培育小麦品种为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学院教师孙道杰,长期从事应用研究、致力于解决水工水力学工程技术难题的水建学院教师梁宗祥等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学校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排头兵、领头雁地位,助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稳步推进。三是出台教师校外兼职及离岗创业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把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指挥棒”引导评价工作成效不断显现,传递了教师评价标准向各类标志性成果的实际内容和贡献转变的价值导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不断激发,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育人生态。学校获批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